日期:2020-06-22 浏览:632
党的十八大以来,“认识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热点。新常态下的显著特征包括:增长速度放缓,发展质量提升;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其中,进口废有色金属作为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的重要手段,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将呈现哪些特点?
近十几年,我国逐步成为世界最大的废有色金属进口国。废有色金属进口量从2001年300万吨增至2010年超过700万吨,占到我国废有色金属原料的2/3。但是“十二五”以来,这种持续增长的势头发生了变化。
2014年,我国废有色金属进口量为621万吨,比2010年进口量少了100万吨。其中进口含铜废料连续两年降幅超过10%、进口含铝废料连续4年下降。今年1~6月份,我国废有色金属进口量272万吨,同比下降约5%。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废金属进口量“跌跌不休”?笔者以为,答案要从供需两方面寻找。
一方面,2010年以来,发达经济体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影响,经济增长总体较为疲弱,消费放缓,废料产生量减少,价格居高不下。另一方面,我国人口红利减少,环保门槛提高,拆解加工废料成本上升,市场销售不旺。结合这两方面因素,“十二五”期间我国废有色金属进口量出现明显下降也就不足为奇了。令人忧虑的是,这种持续下降的趋势有可能带来的潜在影响,还未被充分认识。
首先,进口废有色金属的环境属性被低估。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在目前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生态约束十分严峻。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的同时,我国也充分展现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在国际上提出2020年减排目标并为之努力。长期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和民众对进口废有色金属的认识主要聚焦在资源属性上,对其环境属性认识不足。
其实进口废有色金属除了可以获得便宜的原材料,还可以节省自然资源,减少因为开矿炸石造成的耕地减少和污染排放(包括固体废物排放及温室气体排放)。例如,铜精矿平均品位在28%~30%,不可利用的固体废弃物占到70%以上。含铜废料除了含铜以外,还可拆解出废钢铁、废塑料等,不可利用的固体废弃物不到2%。显然,进口废铜比开采国内铜矿或进口铜精矿更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